{{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知名藝人罹患血癌,血癌的發生往往來的又急又猛,比起實體腫瘤,血癌沒有明確的分期。
血癌透過全血檢查可以窺探一二
血癌(白血病)是一種血液與骨髓中白血球異常增生的癌症,依照來源可以分為骨髓性、淋巴性白血病,各有有急性與慢性的區分。如果發生疲憊、發燒、四肢關節疼痛、伴隨盜汗,莫名的體重下降,就要警覺。因為血癌在各種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多半透過基礎的全血分析CBC 可以初步了解,表現常見為:
• 白血球異常高的白血球
• 貧血,紅血球數低
• 血小板低
• 如果發現血液有blast不成熟白血球,提示血癌的可能
常見的血癌類型與症狀
遺傳與基因變異
血癌發生的原因,主要仍是基因變異,像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就容易發現有費城染色體的突變,第9號和第22號染色體發生易位(相互易位),導致ABL基因與BCR基因融合,產生不正常基因產物造成癌症。
除了生活作息、不良嗜好外,最大風險其實來自於環境的暴露
輻射暴露,車諾比 VS 台灣
1986 年 4 月 26 日,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故,釋放大量具有游離輻射的放射性同位素,形成輻射塵並隨風擴散至廣泛地區。根據 Ivanov VK 的研究,血癌的標準化發生率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 SIR)為1.77,代表實際觀察到的血癌病例數比預期值高出 77%。
1982年,台灣發生了全球唯一輻射屋事件,未知來源的鈷-60(Co-60)輻射污染的鋼筋被用來建造住宅、學校、辦公室等建築物,造成數千人影響,迄今仍是嚴重的汙染問題。根據 Hwang(2008)針對台灣「輻射屋事件」的調查結果,在 7,271 位受到輻射暴露的住戶中,追蹤至 2005 年,共確認有 141 位罹癌者。結果顯示白血病(不含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風險顯著上升,風險增加 19%(HR = 1.19,95% CI = 1.01–1.31)。
化學物質暴露
在日常生活中潛藏著不少化學物質,而其中有些成分,長期暴露下來,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甚至提高罹患血癌的風險。特別是像苯、甲醛、二甲苯、鄰苯二甲酸酯(也就是塑化劑的一種)以及一些會釋放甲醛的防腐劑如DMDM,許多的研究已經證實的與血癌的發生的關係。
最令人需要關注的是甲醛釋放型防腐劑,時常加入化妝品、沐浴乳、洗髮精、肥皂、沐浴乳、保養品作為抑菌防黴,由於作用過程會持續緩慢釋(HCHO)小分子醛類化合物,具有強烈的交聯性與蛋白變性能力,而產生抑菌的作用,然而這也就是持續接觸甲醛的來源。如果皮膚時常過敏發炎、鼻喉時常刺激、慢性咳嗽卻始終找不出原因,很有可能跟這類物質有關。如果屬於敏感體質,建議可以選取有認證潔淨商標,零甲醛(TVOC E1)、歐盟ECOCERT等。
二甲苯與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除了苯與甲醛,許多人關心的「二甲苯」與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雖然目前在人類血癌方面的證據還不如苯與甲醛明確,但動物實驗中已經證實有潛在的致癌風險。於 2021 年發表的一篇VOC與血癌的關係研究,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56(2), 190–198.實驗採病例對照設計,納入中國上海97 位兒童急性白血病(AL)新確診案例,以及 148 位與其性別、年齡、居住地相匹配的健康兒童做對照組。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與室內檢測方法,比對兩組家庭環境中 VOCs(共 14 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與一氧化氮(NO₂)的濃度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暴露於苯乙烯(Styrene) 的孩子罹患急性白血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 2.33 倍,丁醇(Butyl Alcohol) 的風險為 2.51 倍;氯烴類物質風險為 2.52 倍;而總 VOC 濃度(TVOC)處於第三四分位者,罹病風險為最低四分位者的 4 倍。
甲醛釋放型防腐劑 (須關注)
這類防腐劑是一群化合物,能在產品中緩慢釋出極低濃度的甲醛,以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產品保存期限。衛福部公告已公告數十種防腐劑獲得合法使用,如下表常見的甲醛釋放型防腐劑。
產品中釋放的「游離甲醛」總量不得超過 1,000 ppm。在歐盟已經針對這類防腐劑進行全面限制與禁用如Quaternium-15、DMDM Hydantoin等。台灣比起多數國家尚未採取嚴格的限制。由於甲醛為 IARC 一級致癌物,是極具有健康疑慮與致敏風險,長期低劑量曝露仍可能誘發皮膚過敏或呼吸刺激,甚至影響白血病等風險,對於敏弱族群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