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神經在作怪?糖尿病神經病變與異常搔癢感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全身的慢性代謝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其中皮膚問題相當常見,皮膚發癢更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困擾的症狀。究竟糖尿病為何會引起皮膚搔癢呢?以下將探討幾個主要原因。
為什麼高血糖會造成皮膚癢?
高血糖造成皮膚癢的機轉複雜,可能來自皮膚乾燥、神經損傷、血液循環問題、感染或免疫變化。當血糖升高時,腎臟會將多餘的糖分透過尿液排出,導致體內水分流失,可能會引起皮膚乾燥,此外,皮膚乾燥會導致角膜屏障功能受損,導致皮膚更容易出現發癢,脫屑或龜裂。
另外高血糖除了造成血管內皮受損之外,另外一個隱憂就是神經病變,早期神經受損是無髓鞘之細神經纖維(C-fiber),無法被神經傳導工具檢查出來,但可以透過皮膚切片,發現神經纖維密度下降,可能會造成皮膚的異常感覺,如灼熱、針刺感,或者難以忍受的癢感。
長期血管內高血糖,造成血液濃度變稠,循環變差,供氧不足,導致微血管病變,進而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與修復功能,此外,血流減少也會讓基底層細胞分裂能力下降,纖維母細胞代謝下降,膠原蛋白合成減少,導致皮膚變薄、變乾燥,引起搔癢感。血管內過高的糖分會抑制白血球功能,使皮膚更容易受到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黴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如果是發生在足部或是鼠蹊部,也會引起非常強烈的搔癢感。
糖尿病相關皮膚病變
糖尿病還可能引發一些特殊的皮膚病變,其中部分疾病會伴隨瘙癢感,例如:
糖尿病性皮膚病變(Diabetic Dermopathy):出現在小腿上的棕色圓形斑塊,雖然通常無痛,但可能引起輕微搔癢。
糖尿病性泡疹(Bullosis Diabeticorum):出現水泡,可能帶有輕微癢感,通常發生在腳部和手部。
硬皮病樣變化(Scleredema Diabeticorum):導致上背部及頸部皮膚變厚、僵硬,並伴隨乾燥與搔癢。
如何辨別糖尿病皮膚病與一般皮膚病?
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病變通常與高血糖、神經病變或血液循環不良有關,而一般皮膚病則可能由過敏、感染或環境因素引起。以下是幾個辨別方法:
發病原因:
糖尿病皮膚病常與長期高血糖有關,且可能伴隨其他糖尿病症狀,如頻尿、口渴。
一般皮膚病可能因接觸過敏原、感染或自體免疫反應引起。
病變部位:
糖尿病相關皮膚病常出現在小腿、腳部、手部,尤其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一般皮膚病可發生於全身,根據不同類型可能集中在特定部位,如蕁麻疹通常發生在軀幹和四肢。
外觀特徵:
糖尿病皮膚病如糖尿病性皮膚病變,會呈現棕色圓形斑塊,糖尿病性泡疹則可能出現無痛性水泡。一般皮膚病(如濕疹、乾癬)則可能呈現紅斑、脫屑或膿皰。
癒合速度:
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循環不良,皮膚病變和傷口通常癒合較慢。一般皮膚病若無合併其他健康問題,通常癒合速度較快。此此外糖尿病除了皮膚問題,通常伴隨疲勞、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若無其他代謝症狀,則較可能為一般皮膚病。
如何緩解高血糖造成的皮膚癢?
1. 控制血糖(HbA1c < 7%)
2. 保濕:使用無香精、高保濕的乳霜
3. 避免熱水洗澡,水溫應低於 37°C
4. 穿著寬鬆、透氣衣物,減少摩擦
5. 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如 魚油、亞麻籽油、南瓜籽油,改善皮膚屏障,降低發炎
6. 多吃全穀類、蛋、瘦肉、綠葉蔬菜,所含B1、B6、B12,增進神經系統健康
7. 海鮮、紅肉、南瓜子含有豐富鋅,為胰島素及多種酵素的成分, 有助於維持能量、醣類、蛋白質與核酸的正常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