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約有80%的資訊都是從眼睛接收,因此,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時,光線從物體反射到眼睛,從角膜進入,由瞳孔控制光量,並在視網膜上面形成倒立的影像,視網膜是眼睛中最精密的結構,由許多負責感光的視錐細胞與視桿細胞所組成,而位於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擁有最豐富的錐狀細胞,負責將看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

 

黃斑部是視網膜上面一個較深的黃色斑塊,因為富含有黃斑色素(Macular Pigment),所以呈現暗黃色,黃斑色素有助於減少色差並提高視力,因此,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黃斑部,它可是眼睛最精密的構造,如果發生病變,通常是不可逆。

 

黃斑部凹-視覺的快速對焦
黃斑部(macula)扮演視雷達的快速掃描,黃斑部位置有兩個小凹。一個為中心凹(A),一個為中心小凹(B)

(A)中心凹(fovea)控制我們閱讀視角的5°範圍,扮演我們近距離閱讀時快速對焦與掃描瀏覽的功能。(B)中心小凹(umbo),控制我們眼前1.2°的對焦範圍(foveal avascular zone),能夠在我們視野野內快速對焦,協助我們進行精細的判讀與聚焦。


黃斑部決定9成的視覺效果
黃斑部面積雖然只有1元硬幣的1/16,卻扮演我們視覺雷達的角色,當視覺畫面進入到眼睛,會先透過中心區域進行快速辨識,當我們鎖定一個點後,中心小凹會進一步精準對焦到一個點上,這在生活中像是,兩個人可以手指碰手指,或是手指碰到對方的鼻頭,需要很精準的對焦到一個點上,這些工作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如果黃斑部病變,中心或中心小凹功能異常,視線可能會有扭曲,模糊,無法對焦到一個點上,甚至視野出現黑點、白點。

 

哪些因素會造成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非常精密的器官,需要好好保護,特別注意高度近視者,因為眼球拉長,視網膜拉力變大,出現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比沒近視增加40倍,此外,家族如果有黃斑部病變的病史,一定要提早做預防,早發性黃斑斑部病變約有50-70%跟基因有關,當然最常發生的是50歲以上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因為年紀老化,眼睛代謝氧化自由基的效率降低,此外,糖尿病造成的黃斑部水腫、高膽固醇症、長時間暴露於陽光等,都是加速黃斑部異常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