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腸道保健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習慣每日補充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健康。不過,益生菌雖好,卻不是對所有腸胃不適都有效。尤其在某些狀況下,即使持續補充,也無法達到明顯效果,反而可能延誤就醫時機。

根據美國胃腸病學會(AGA)與國際益生菌與益生元科學協會(ISAPP)的建議,在特定病症下應優先接受醫療評估與診斷,而非單靠營養補充。本文將解析三種狀況,提醒你:當益生菌發揮不了作用時,你的腸道可能正在發出警訊。

 

1. 持續超過兩週以上的腹瀉或便祕

腸道偶爾的不適可以靠調整飲食與益生菌補充改善,但若長期排便異常超過兩週以上,甚至伴隨劇烈腹痛或發燒症狀,則應立即就醫。

這可能與腸道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或腸激躁症(IBS)等病理性問題有關。這些問題可能造成腸道黏膜損傷,此時益生菌難以有效定殖,甚至會被排出體外而無法發揮作用。

2. 排便出現血絲、黏液或異常顏色

若排便時發現血便、黏液或黑便等異常情形,不應視為單純腸道失衡,可能代表腸道出血、潰瘍或腫瘤等更深層的問題。此類情況必須由醫師進行內視鏡或影像檢查,排除重大病變。

在這種狀況下,雖然特定菌株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 曾被研究與腸道屏障修復有關,但前提是腸道尚具備基本的屏障與免疫完整性。若黏膜結構已受損,補菌效果有限。

3. 長期腸胃問題合併情緒低落、焦慮或睡眠障礙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腦軸」讓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緊密相連。腸道菌失衡可能導致情緒波動、焦慮、失眠等症狀。若你發現自己在腸胃不適同時出現長期睡眠障礙、莫名煩躁或情緒低落,請優先接受醫療評估。

根據 Cryan 等人的研究,腸道菌透過迷走神經與神經傳導物質(如 GABA、血清素)影響大腦功能。雖然菌株如 Bacillus subtilis HU58® 及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具有潛在調節情緒的可能,但這些保健性補充應建立在排除器質性疾病或重大心理疾病的基礎上進行,不可替代專業精神科治療。

 


 

科學實證的菌株,是日常保健的重要輔助工具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
    被廣泛研究於改善腹瀉、腸躁症與抗發炎機制中,能夠支持腸道屏障功能並提升好菌定殖能力(Segers & Lebeer, 2014)。
     
  • Bacillus subtilis HU58®
    為專利芽孢菌種,可耐胃酸與膽鹽,通過消化道環境後協助重建菌相多樣性,並具有潛在抗氧化與抗發炎活性(Majeed et al., 2016)。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casei、Bifidobacterium breve
    為協同型菌株,與腸道調理、免疫反應調節與改善腸躁症狀有相關研究背景。

     

保健與就醫的界線,懂得判斷最重要

益生菌的角色在於「輔助維持健康」,不是「治療所有疾病」。當腸道不適持續、出現明顯警訊或伴隨全身症狀,應立即諮詢專業醫師。在排除病理性問題後,再選擇具實證背景的菌株與益生元搭配攝取,效果才會真正穩定且可長期維持。

腸道保健的正確觀念,不只是「補對菌」,更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協助。

 


 

參考文獻:

  1. Hill, C. et al. (2014).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1(8), 506–514.
  2. Segers, M. E., & Lebeer, S. (2014).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host interactions.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13(1), S7.
  3. Majeed, M. et al. (2016). Evalu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HU58® i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