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擬除蟲菊酯:從菊花到全球防疫的百年旅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接觸過擬除蟲菊酯。它可能是夏夜裡燃起的蚊香、客廳裡使用的電蚊液,或是在新聞報導中提到防治登革熱的大規模噴藥。這種看似平凡的殺蟲劑,其實背後蘊含了近兩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植物提取物一路演進到人工合成的防疫利器。今天,就讓我們從歷史角度出發,回顧擬除蟲菊酯的發展,並檢視它在現代的應用與挑戰。
起源:來自菊花的天然力量
擬除蟲菊酯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天然除蟲菊(Chrysanthemum cinerariifolium)。早在古代,人們就知道菊花粉能夠驅趕蚊蟲。1828 年,歐洲化學家首次從花朵中成功提取出「菊酯(Pyrethrins)」,這種天然化合物能夠干擾昆蟲的神經系統,使其迅速麻痺死亡。然而,天然菊酯並不完美。它容易受到光照與高溫分解,因此效果維持時間短,不適合大規模使用。雖然安全性佳、毒性低,但在實際防疫和農業上存在侷限。這也促使科學家開始尋找更穩定、更有效的替代品。
20 世紀中葉,化學家開始研究菊酯的分子結構,並嘗試人工合成。到了 1970 年代,第一代 擬除蟲菊酯(Pyrethroids) 誕生,例如氯菊酯(Allethrin)。這些化合物模仿天然菊酯的作用機制,但更耐光、持效時間更長,適合廣泛應用。
接下來的幾十年,第二、第三代擬除蟲菊酯陸續問世,包括 賽滅寧(Cypermethrin)、氟氯氰菊酯(Deltamethrin) 等。自 1970 年代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 防治瘧疾、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染病的首選藥劑。
這些藥劑殺蟲效果更佳,殘效時間更久,逐漸成為農業與公共衛生的核心工具,也讓人類在對抗蚊蟲與病媒傳染病的戰爭中,取得了關鍵優勢。
擬除蟲菊酯安全嗎?
吸入:常見於氣霧劑、電蚊香
皮膚接觸:殘留於物體表面或直接接觸藥劑
口服誤食:少見,多為兒童意外發生
進入血液後,主要分佈於 肝臟 與 脂肪組織
因屬脂溶性,短期可暫時累積於脂肪
主要代謝器官:肝臟
酯鍵水解(Hydrolysis)
由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分解,生成酸類與醇類代謝物
氧化反應(Oxidation)
由細胞色素 P450 酵素(CYP450 系統)進一步分解
結合反應(Conjugation)
與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或硫酸基結合,提高水溶性
代謝後物質以 尿液排出 為主,少部分經糞便排泄
多數於 24–48 小時 內清除,不易長期蓄積
嬰幼兒:肝臟酵素系統未成熟,代謝效率低,毒性敏感度高
孕婦:代謝速率與一般成人差異不大,但可通過胎盤,應避免暴露
肝功能不全者:代謝速度減慢,易產生蓄積
作用機制:影響神經鈉離子通道(Na⁺ channel) → 昆蟲迅速麻痺死亡
人體影響:因代謝快,不易造成長期中毒
家庭用常見殺蟲劑劑型與擬除蟲菊酯成分(含注意事項)
保持通風:任何劑型都應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使用。
避免誤觸:特別注意嬰幼兒、孕婦、魚缸及寵物周邊環境。
依說明使用:按標示用量即可達到防蚊效果,避免過量。
中國病毒入侵?
台灣本土登革熱與各國屈公病與登革熱現況
在亞熱帶與熱帶地區,每逢夏季雨水增多、蚊蟲孳生時,登革熱與屈公病便是最受關注的蚊媒傳染病。這兩者皆由伊蚊(尤其是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傳播,初期症狀高度相似:高燒、頭痛、肌肉與關節痠痛,需透過血清檢驗才能確診。
登革熱: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等)每年病例數動輒十萬級
台灣 2023 年大流行,超過 26,000 例
新加坡每年穩定出現數千至上萬例
中國南方偶有小規模疫情
屈公病:
亞洲多為輸入病例
2025 年中國廣東爆發逾 7,000 例本地病例,引發關注
治病不如防蚊——減少積水、使用驅蚊產品、加強社區病媒蚊控制,仍是最有效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