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醫學與營養科學研究皆指出,腸道健康對整體免疫功能、代謝調節、甚至心理狀態有深遠影響。腸道微生物叢的平衡狀態,已被視為評估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增加及抗生素使用頻率上升,現代人腸道菌叢失衡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使得「是否需要補充益生菌」成為常見的健康議題。

 

我需要補充益生菌嗎?


需不需要使用益生菌,取決於當下的腸道健康狀況,如果您剛好感冒後,使用了很多抗生素,建議您可以補充益生菌調解腸道機能,讓菌叢重建,優先選擇含腸道共生菌的品項,或是您本身有腸道相關疾病(如腸躁症、腹瀉、腸炎等),也可以使用安全性較高的益生菌,如果中經常出現精緻糖、加工品、燒烤炸物,也建議補充。


我吃的益生菌數越多越好嗎?


因為我們的人體有數千種菌株定殖於我們的腸道,要維持好的腸道菌叢平衡,不是盲目追求高菌數,您更要在意多元菌種的補充。

不同種類的益生菌,都自帶著不同的功能,評估自己本身想要的需求,建議補充多元的菌株種類,讓好菌互相協同作用。

除非某些特定狀況,經醫事人員評估需要特定菌種高菌數的補充,一般我們只要攝取符合文獻的有效劑量就能達到保健作用。

 

 

顧好腸道健康,我只要補充益生菌就可以了嗎?
比起補充益生菌,其實您更需要在意益生元的補充

什麼是益生元呢?
益生元是提供益生菌的生長所需的營養,像就是好的士兵,要有足夠的糧食補給才有體力在場上正常作戰。
益生元的補充元可以幫助腸道菌叢的平衡,協助好菌對抗壞菌,維持健康的免疫機能與消化功能。

 

益生元有哪些?

1.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從水果中的果膠中攝取到
2.果寡糖,可以從蔬果、穀物攝取到
3.半乳寡糖,可以從奶粉中攝取到
4.異麥芽寡糖,可以從小麥中攝取到

益生元存在於蔬菜水果中,所以我們每日要飲食均衡多吃蔬果,每日建議的攝取量5~10克,益生菌才能在我們腸道長的頭好壯壯。

 

 

益生菌粉劑、膠囊挑選上有什麼考量?


膠囊的優點是能幫助阻隔某些益生菌不好聞的氣味,就不用添加各種甜味劑、調味劑等食品添加劑,減少身體的負擔,且膠囊外殼相對於粉劑來說,較不容易受到消化道分解酶的破壞。缺點是膠囊無法阻隔水氣,所以也會容易吸濕而變質,選擇用PTP片的包裝可以幫助阻隔,以利保存。

粉劑的優點是單包裝可以容納最多的菌數,通常一天一包能攝取到足夠的量,且相對於膠囊來說比較好吞服。缺點是益生菌本身可能味道不好,為了好吃會用添加物來調味,例如蔗糖、果汁粉、香料粉。

膠囊型態的益生菌量不需要填充到百億千億,因為保存條件較好,每一顆都是特種部隊,精準打擊,戰鬥力十足,而粉劑包裝,就像千軍萬馬,雖然數量較多,但因為保存條件差,可能準備打仗時,都已經戰力不足,雖然這些益生菌比較容易戰敗,但留下來的殘骸,後續也可以作為後生質,營造益生菌容易生長的環境,持續滋養其它益生菌。

因此,不管是使用膠囊還是粉劑包裝,使用的目標與條件不同,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為什麼不建議補充錠劑形式的益生菌?


因為錠劑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需要添加賦型劑與黏著劑等來幫助定型,打成錠的過程會經過高溫高壓成型,容易破壞益生菌活性,可能影響到保健效果。
 

益生菌的補充,不應流於追求高菌數或盲從市場風潮,而應建立在個人腸道狀況與健康目標的專業評估上。唯有理解不同菌株的功能、補充的時機與劑量意義,並搭配充足的益生元與均衡飲食,才能真正發揮益生菌對腸道菌叢、免疫調節與整體健康的長期效益。

面對市面上多樣化的產品形式與標榜功效,消費者更需具備基本的判讀能力,或諮詢專業營養師與醫療人員,才能在補充過程中獲得最大效益,走向科學且永續的腸道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