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在臺灣與華人文化中,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人們相信此時陰氣較重,孩童因體質稚嫩、陽氣不足,更容易受到「驚嚇」,因此在這個月份裡,小孩若常哭鬧、夜間啼哭不安,往往被認為是「受驚」。在民間,父母可能會帶孩子去廟裡「收驚」、飲符水、抹香灰,或佩戴硃砂符,以祈求安定心神。這些做法在文化上具有安撫意義,但醫學上卻有不同的解釋。
現代醫學指出,小兒夜啼或抽動並非單純「受驚」,而是可以有多種原因:部分來自正常的生理反射,部分是因發燒引起的熱性痙攣,更嚴重時則可能是癲癇或其他腦神經疾病。如何分辨與正確處理,是家長與醫師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同時,中藥與西藥在不同階段也有各自的治療角色。
1. 符咒與硃砂
在傳統信仰裡,符咒多以硃砂書寫。硃砂(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古代中醫典籍記載其能「安神鎮驚」,因此被賦予驅邪避兇的功能。父母常將符咒泡水讓小孩飲用,或貼身佩戴,希望能消除哭鬧與夜啼。然而,硃砂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汞中毒,對腎臟與神經系統造成傷害,醫學上不建議作為口服治療。
2. 香灰與檀香灰
拜拜後的香灰,特別是檀香灰,常被拌水讓孩子服下,民間認為能「壓驚」。實際上,香灰中可能含有重金屬、化學燃燒殘留,長期或大量服用有中毒風險。若僅作象徵性塗抹額頭,雖無直接醫療效果,但心理安撫作用不可忽視。
3. 檀香在中藥中的角色
檀香(白檀 Santalum album)在中藥中是合法藥材,性辛溫,入脾胃心肺經,功能為「行氣止痛、溫中和胃、開竅安神」。常用於胸悶心痛、胃脘脹痛、焦慮失眠。這與民俗將檀香灰用於壓驚的做法,正好反映出古人試圖將藥理意涵轉化為宗教象徵。
1. 新生兒期(0–4 個月):莫羅反射
新生兒若受到聲音或突然動作刺激,會雙臂伸展、再快速收回,伴隨哭聲,這是 莫羅反射,屬於正常神經反射,通常在 4–6 個月後消失。此時的「受驚」並非病態。
2. 嬰幼兒期(6 個月~5 歲):熱性痙攣
熱性痙攣是此年齡層最常見的抽搐原因,與「發燒」直接相關。典型表現為突發全身抽搐、翻白眼、短暫意識喪失。大多數情況為良性,不會造成永久性腦損傷,但需排除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3. 任何年齡:癲癇
若孩子反覆出現非誘發性痙攣,就可能是癲癇。癲癇可能由基因異常、腦部病變、代謝問題或腦外傷引起。此時不能以「受驚」解釋,而需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4. 一般驚嚇反應
孩子受到大聲音或突發事件嚇到後,可能會驚跳、哭鬧,這屬心理與生理反應,不屬病態,也不會引起持續抽搐。小筆記 : 莫羅反射(Moro reflex),又稱 驚嚇反射,是新生兒期的一種 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當嬰兒受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會出現雙臂外展,手掌張開,頭與身體略後仰,之後雙臂再向內收哭啼。
小兒夜啼,指的是嬰幼兒在夜間頻繁哭鬧、不易安撫的情況。在傳統中醫典籍中,早有記載。《諸病源候論》提到,小兒夜啼多由驚恐、乳食不和、或風邪客於心脾所致;也有醫家認為與心脾不安、心火擾動有關。因此,古人常用甘麥大棗湯、茯苓、酸棗仁等安神藥材,或民俗中的收驚、佩符、硃砂等方式來處理,強調安撫心神、調和脾胃。
然而,現代醫學將小兒夜啼視為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其原因相當多元:最常見的因素如分離焦慮或睡眠週期不穩定而在夜間哭鬧。此外,若伴隨抽搐或意識喪失,則要考慮熱性痙攣或癲癇;若合併發燒、耳痛或皮膚搔癢,則可能是感染或過敏所引起。
西醫治療並無明確對應中醫所述「小兒夜啼」症狀進行治療,但需要鑑別是良性的莫羅反射,因為感染發燒等因素造成的熱性痙攣,抑或是小兒癲癇、由於腦部結構或是發育未成熟的關係,進行判別與相應治療。除了受到了驚嚇正常範圍的哭鬧、痙攣,或是自限性熱性痙攣外,容易與華人世界認為的受驚反應重疊就是癲癇,癲癇的好發率為0.4-1%左右,每100個幼兒就有一位曾經發生過癲癇,多數成長或是經過治療是不需要再持續服用藥物,然而部分仍需要長時間的控制。治療上全身性強直痙攣型癲癇發作常使用藥物為Phenytoin (Dilantin;癲能停)用於治療穩定神經細胞膜如Carbamazepin (Tegretol;癲通) 長期控制提高腦部發作之閥值預防發作放電藥品如Phenobarbital(Luminal;魯米那)
魚油(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 EPA 與 DHA)近年常被討論於兒童保健與神經發展。從臨床研究來看,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安神藥」,但在多個領域展現潛在輔助效果。表格整理了魚油對小兒不同狀況的研究現況:在驚嚇反應上,沒有直接療效,安撫即可;對於痙攣與癲癇,研究顯示 Omega-3 可能降低發作頻率,特別在難治型癲癇中作為輔助治療,但絕非急救藥。情緒方面,小兒憂鬱的試驗顯示情緒改善趨勢,而小兒躁鬱證據仍不足。行為與精神狀態上,有報告指出魚油有助減少焦慮與部分行為問題,但效應屬中等。睡眠與夜啼方面,補充 DHA 可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夜醒,對睡眠品質改善有幫助。至於大腦發育,雖然一般兒童效果有限,但對早產兒或孕期補充族群可能有益。整體而言,魚油在兒童健康上屬「營養型輔助」,可長期支持神經與心理健康,特別是以全食物、飲食的型態更好,不僅保有魚油的營養成分也包含其他蛋白質、胺基酸等必須養分。
農曆七月小孩夜啼、受驚的民俗信仰,反映了父母對孩子健康的關切。符咒、香灰雖無醫療作用,但在心理安撫上有一定效用。硃砂與檀香在中藥裡確實有安神功效,但符咒或香灰的使用方式往往偏離醫學安全範疇。
現代醫學強調,應依小兒發育階段區分正常反射、熱性痙攣與癲癇,並採取正確治療,如魚油等營養方案亦是。中藥如甘麥大棗湯、樋屋奇應丸能溫和安神,安宮牛黃丸則屬急救用藥,西藥則在癲癇治療中扮演核心角色。唯有在文化信仰與醫學理性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既尊重傳統,也確保孩子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