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成分就夠了嗎?包裝規格才是保健品活性關鍵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保養,市面上的保健品種類五花八門,瓶裝、袋裝、條狀包裝琳瑯滿目。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包裝的不同,會不會影響到你實際吸收到的效果?」  
 


不只是包裝,更是一層看不見的保護

像益生菌這類對濕氣、氧氣、光線或溫度敏感的成分,一旦暴露在空氣或水氣中, 可能就會: 

  • 活性下降
  • 成分變質
  • 產生異味
  • 影響效果與吸收

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內包裝形式,就決定了你是否吃進「有活性、有用的保健品」。
 


包裝的分類

內包裝形式會根據保存需求(如防潮、防氧化)、產品定位以及使用便利性等來設計。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內包裝形式: 

你可以想像:

  • 鋁箔泡殼包裝 - CFF(Alu-Alu)
    每顆獨立封裝,雙面鋁箔,完全阻光、防潮、防氧化。

    為製藥等級包裝,專為高敏感成分設計。

    缺點:成本較高,常用於益生菌或高價機能性產品。 

  • 鋁箔單面泡殼包裝 - PTP
    常見於市售維生素與一般膠囊。 

    基本防潮,鋁箔背面有一定的阻氧效果。

    缺點:前端為透明塑膠,仍有透光性,保護性較弱。

  • 瓶罐裝
    適合家庭使用、大容量包裝。 

    多附乾燥劑維持乾燥環境。

    缺點:每次開蓋接觸空氣,易影響穩定性。

  • 鋁袋包裝
    成本較低,適合中量包裝需求。 

    可加入乾燥劑提升保護力。

    缺點:與瓶裝類似,一經開封即面臨環境風險。

 



藥廠規格把關,從內到外都不馬虎

保健品的價值,不只在於配方,而在於你是否「真的吸收到它的效果」。高品質的包裝,就像無形的防護罩,守住成分活性,確保你吃進去的每一顆都真正有用。

下次選購保健品時,別只看成分表,也請多留意它的「內包裝」因為,保護成分活性的第一線防線,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