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的酸香、納豆的黏稠、康普茶的微氣泡……這些富含風味與營養的食物,都是發酵過程的產物。你是否也是一位「發酵控」?
 

現代人對腸道健康愈發重視,不少人將發酵食品視為補充益生菌的方式。但事實上:

發酵食品 ≠ 有效補充益生菌,這兩者看似相關,實則大不相同。

 

常見發酵食物與其菌種如下:

 

泡菜

以*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p.)*為主,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分解食物。手作泡菜菌種多變,市售泡菜則多經過加熱殺菌處理,菌活性大幅下降。

 

納豆

富含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具備強大分解蛋白質能力,並能產生納豆激酶等有益代謝的酵素。但並非典型益生菌,且部分人難以適應氣味與口感。

 

康普茶

發酵液中混合酵母菌與醋酸菌,能產生氣泡、茶酸與抗氧化物質,但菌種複雜,難以確保穩定性與活性,部分產品甚至僅剩風味而無實際菌數。

 

臭豆腐

發酵環境菌種多元,常含乳酸菌、酵母菌與黴菌類,但難以標準化,每一批菌相可能不同,甚至存在雜菌風險。


 

 


 為什麼單靠發酵食品,無法有效補菌?

  1. 菌種無法通過胃酸:大多數自然菌種未經保護處理,無法存活通過強酸環境,難以抵達腸道。

  2. 缺乏人體實驗佐證:雖富含微生物,但其實際作用常僅止於消化道上游,對腸道菌相影響有限。

  3. 菌種與腸道相容性低:並非所有菌都能與人體菌叢共存,部分菌種可能無法長期定殖。

  4. 風險控管不足:天然發酵過程中可能混入非益生菌,甚至造成敏感體質者不適。


發酵食品 ≠ 精準補菌

發酵食物是日常飲食中的寶藏,能為生活增添風味與多元營養來源。但若想有效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叢,仍需依賴菌株明確、經過科學驗證的方式。了解發酵食品與益生菌的差異,能幫助我們用更聰明的方式保養身體,真正做到:吃進對的菌,養出好的腸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