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好安藥師團隊 編輯整理】
耳朵其實具有自己清潔的能力,耳道會新陳代謝將耳垢由內向外推,
正常的情形下不大需要自行清潔,有時過度清潔反而會造成耳道的發炎。
棉花棒很好用,但幾種狀況不合適使用
游泳、溫泉後,耳道進水容易造成的狀況,最好的方式是以頭側向一邊,輕拉耳朵的方式用乾毛巾將水分自然吸出,如果真的要使用棉花棒,僅稍稍吸吮外耳道水分即可,不要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來回推拉。因為耳道相當脆弱加上外來水漬反而造成耳屎沾黏進入更深的耳道,造成耳道發炎感染嚴重會影響聽力。
濕性耳朵,耳朵依照耳屎的濕潤與乾燥可以分為濕性與乾性,生理上主要是因為外耳道上腺體的分泌量的多寡而有濕性與乾性的區分。濕性耳垢不建議使用棉花棒作為清潔,原因跟上述游泳後一樣,濕樣的耳垢使用棉花棒反而會越將耳垢推進內耳。
Tip: 濕性耳應該如何處理? 耳道沖洗劑或耳垢軟化劑
過度累積耳垢變硬,可以使用耳垢軟化劑,成分包含甘油、橄欖油或過氧化尿素、過氧化氫、碳酸氫鈉等,使用如過氧化尿素滴劑等氧化型滴劑,作用時會有微微發熱的狀況是正常的。依照操作流程以頭部側姿浸潤後。待數分鐘就可以將溶解的耳垢以反轉側姿的方式倒流出來。
關於耳道清潔,除了藥劑外市面上也有洗耳機可以選購,必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才能安全進行,操作不當很可能導致耳膜受損。
潔耳使用的軟化與沖洗劑,在台灣並無開架可直接購買的藥劑,耳道沖洗或是耳垢溶解在台灣建議由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進行會比較適當,比起其他國家的DIY,在台灣醫療資源相當充足,實在是更好與更安全的選擇。
除了耳垢軟化與沖洗外,為了避免感染或是已經發生感染需要控制與消炎,耳鼻喉科醫師會採去更進一步的藥物治療,控制或是預防耳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