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琳瑯滿目,在選擇上,我們可以先了解不同種的益生菌其特性與適合生長條件,了解完後續如果在挑選益生菌時,會更清楚這產品添加的益生菌,是不是有符合自己的需求。

 

1. 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1900年由俄國科學家Elie  Metchnikoff 首次在健康老年人腸道中發現

發現來源:人體腸道

定殖位置:小腸(空腸與迴腸),大腸(近端結腸),口腔,陰道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0 – 6.5,最佳pH 約 5.5

保健作用:改善腸道菌相、幫助乳糖消化、調節免疫反應

 

2. 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a)

1899年由法國微生物學家Henri Tissier在母乳哺育嬰兒的大便中發現

發現來源:嬰兒糞便中

定殖位置:大腸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5 – 7.5,最佳pH 約 6.5

保健作用:幫助好菌生長、減少腸道發炎、改善便秘/軟便平衡

 

3. 雷特氏B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1962年由瑞典科學家Gerhard Reuter於人類腸道發現

發現來源:人體腸道

定殖位置:小腸、大腸、口腔、乳腺管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0 – 7.0,最佳pH 約 5.5

保健作用:抑制壞菌(產生Reuterin)、改善口腔與牙齦健康、陰道菌相平衡

 

4. 乾酪乳桿菌(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最早從發酵起司中分離出來,20世紀初被發現並應用於乳品發酵中

發現來源:發酵起司中

定殖位置:小腸、大腸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0 – 6.5,最佳pH 約 5.0 

保健作用:調節免疫細胞活性、幫助消化酵素產生

 

5. 發酵乳桿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從發酵食品中發現,是發酵環境中常見乳酸菌之一

定殖位置:腸道、口腔、陰道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3.5 – 7.0,最佳pH 約 5.5

保健作用:抗發炎、抗菌活性

 

6. 胚芽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970年代由Gasser等人於人類腸道發現

定殖位置:小腸、陰道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4.0 – 6.5,最適pH 約 5.5 

保健作用:調節體脂肪、減少腹部脂肪、維持女性私密健康

 

7. 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台灣許清祥博士從健康嬰兒腸道中發現,後來在2004年研發出適合東方服用的第一株抗過敏益生菌,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的LP33(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3)

定殖位置:小腸、大腸、口腔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5 – 6.5,最佳 pH約 5.5    

保健作用: 調節過敏反應(鼻炎/異位性皮膚炎)、 保護上呼吸道、維持腸道機能

 

8. 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非人體來源,19世紀從起司與牛奶中分離,是最早被人類應用於乳品工業的菌種之一

定殖位置:非長期定殖菌

合適生長條件: pH範圍 5.0 – 7.5,最佳pH 約 6.5   

保健作用:幫助乳酸生成、幫助發酵代謝、菌相環境調節


9.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1983年由芬蘭科學家從L. casei中分離出來的亞種,因能發酵鼠李糖(rhamnose)而命名。

定殖位置:小腸、大腸、陰道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0 – 6.5,最佳pH 約 5.5 

保健作用:抑制壞菌附著、維持消化道機能、陰道菌相維持

 

10.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1835年由德國科學家Ehrenberg從人體腸道中發現分離出來

定殖位置:小腸、大腸

合適生長條件:pH範圍 4.5 – 9.0,具有極佳的酸鹼耐受性 最佳pH約 6.5 ,

極端環境下(胃酸、高溫)仍可轉為芽孢型存活

保健作用:調整腸道菌相、維持消化道機能、抗菌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