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魚油、亞麻仁油、橄欖油怎麼選?魚油只看濃度就好嗎?

一篇看懂Omega-3吸收率差在哪!與來源選擇

在挑選保健油品時,你是否也曾被「魚油」、「亞麻仁油」、「橄欖油」搞混?雖然它們都號稱對心血管有益,但實際補充Omega-3的效率,差距可大了!

人體轉換率是重點

魚油(EPA + DHA

無需轉換,直接進入血液與細胞膜,效率最高。

 

亞麻仁油(ALA)

需經肝臟轉換成EPA,再轉為DHA,效率低,多數ALA轉成能量被消耗掉。

轉換比率:男性約5%,女性約8~15%(因雌激素影響,女性稍高)

 

橄欖油

幾乎不含Omega-3脂肪酸,主要為Omega-9(油酸),不參與EPA/DHA生成

Omega-3真的能抗發炎?

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裡面的EPA對發炎反應有調節作用,能幫助降低慢性發炎風險,像是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痠痛,甚至某些憂鬱與情緒障礙也與EPA缺乏有關,長期攝取適量的EPA+DHA,有助於打造抗發炎體質。

如果你正在選擇Omega-3相關的產品,可以試著這樣選

心血管保養、久坐族群、有三高問題者,魚油是首選,素食者、植物性飲食為主者,可以用亞麻仁油+藻油替代,如果只是日常烹調用油,減少壞脂肪攝取者,橄欖油可以作為選擇。 

魚油品牌怎麼挑?看得懂「代工廠背景」才是真的懂

市售魚油真的非常多,85%以上的魚油已經是基本標準,德國、挪威、西班牙來源的魚油,都標榜高單位,一樣從國外原裝桶進口台灣生產分裝,代工廠背景會直接影響最後的品質。

總結,魚油是補充Omega-3的首選,建議挑選GMP藥廠/生技公司來源,市售價格偏中高,如一瓶30顆約 $800~1500,但會明確標示EPA/DHA含量、來源國、分子型態、檢驗報告等,適合需要長期補充、體質特殊族群或想確保效果者。

看更多文章

2025-10-29
季節轉換 - 鼻過敏大作戰 !

【好安藥師團隊 編輯整理】氣候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鼻子最先「感冒」。許多人以為是感冒,其實是過敏性鼻炎在作怪。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包括鼻癢、打噴嚏、流鼻水與鼻塞。其實,良好的用藥搭配生活管理,就能讓鼻子不再當氣象預報器。 一、抗組織胺藥物:第一代 vs 第二代 組織胺(Histamine)是過敏反應的主要媒介物,當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蟎)時,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起血管擴張、腫脹與分泌增加。抗組織胺藥物就是阻斷這個訊號。 二、鼻噴劑的分類與用途三、噴左! 噴右! 你噴對了嗎?① 正確插入角度將噴頭放入鼻孔約1公分深,瞄準同側耳朵方向,並保持接近水平。噴左邊鼻孔,就對準左耳的方向。這樣能讓藥劑分佈在鼻腔後側,有效覆蓋鼻黏膜、提升吸收效率。② 先清潔再噴更有效在使用鼻噴劑前,建議先用 0.9%生理食鹽水進行鼻腔灌洗或蒸鼻子後再輕輕擤出。可清除過多分泌物,讓藥劑更容易接觸鼻黏膜。③ 維持良好使用習慣輕度鼻塞患者:2~3天內可感覺明顯通暢。嚴重鼻息肉患者:持續使用約 2 個月,有機會讓息肉縮小。四、護理與生活管理三部曲 1. 防護:口罩選用要對在季節交替、空氣品質不佳時,正確選擇口罩能降低過敏原暴露。  • 醫療級或外科口罩:能過濾飛沫與部分粉塵。 • 抗PM2.5或N95口罩:針對塵蟎、花粉、空污粒子效果更好。 • 活性炭口罩:可吸附臭氧與揮發性化合物(如汽機車廢氣),適合都會區使用。 口罩每日更換,保持乾燥,避免潮濕滋生細菌。 2. 清潔:洗鼻器與洗鼻液生理食鹽水洗鼻是最安全有效的鼻腔護理方式。 • 使用等張或低張生理食鹽水,可降低鼻黏膜發炎。 • 洗鼻時頭微前傾,一側流入、另一側流出。 • 洗後靜置數分鐘再噴藥,能提升藥物吸收。 • 若鼻腔有出血或術後,應諮詢醫師再行使用。 3. 環境:濕度與溫度的掌握 • 室內濕度保持**50–60%**最理想,過乾會刺激黏膜、過濕易生黴菌。 • 溫度建議維持20–24°C,避免忽冷忽熱。 • 定期清洗冷氣濾網與除濕機水槽,防止塵蟎與黴菌滋生。 • 寢具每週以60°C以上熱水清洗,枕頭套、床單定期日曬。 五、綜合建議與好安藥師叮嚀 1. 鼻炎治療強調連續控制,非症狀消失即停藥。 2. 第二代抗組織胺與鼻用類固醇並用時,效果顯著提升。 3. 若鼻塞嚴重可短期輔以收縮劑型噴劑,但切勿超過5天。 4. 長期反覆鼻塞、流鼻水應檢查是否為鼻中隔彎曲或慢性鼻竇炎。 5. 兒童與孕婦用藥需由醫師或藥師評估安全性。

閱讀內文
2025-10-02
食物、藥物相剋!? 水果也要 停、看、聽

【好安藥師團隊 編輯整理】每到中秋節,柚子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不過,每年這個時候,也常常會有醫院或藥局提醒:「吃藥不能配柚子!」這是真的嗎?答案是:確實要小心。柚子屬於芸香科柑橘屬(Citrus),和葡萄柚、柳橙、檸檬、橘子、萊姆都算是近親。這些水果含有許多天然植物化學成分,其中有些物質會干擾我們體內代謝藥物的酵素或轉運蛋白,導致藥物濃度變高或變低,進而改變藥效。在90年代的美國甚至有患者因為每天早餐配一杯葡萄柚汁,加上每天使用的降血脂藥物Statins,造成藥物代謝延遲,引發橫紋肌溶解和腎衰竭,當時引起醫學界的極大震撼,也開始科學家大量研究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的關係。 葡萄柚最少可以與100種藥物交互作用 最知名的例子是葡萄柚含有高量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成分,這也是芸香科植物常有的成分,作為植物敵避害蟲,在人體香豆素會抑制腸道、肝臟內一種叫做 CYP3A4 的代謝酵素。CYP3A4 好比人體「藥物分解工廠」的一部分,負責處理許多常見的藥物,例如降膽固醇的「史丁類藥物」與部分降血壓藥。 如果同時攝取葡萄柚汁,就會使得藥物分解作用罷工,導致積累藥物在身體,使得血中濃度大幅上升,效果和副作用都被放大。柚子與其他柑橘類也要一併注意 那麼,既然柚子和葡萄柚同屬柑橘家族,會不會也有類似風險?答案是:柚子、苦橙(塞維利亞橙)確實含有部分相似成分,雖然作用沒有葡萄柚強烈,但仍可能影響藥物濃度。有研究指出,柚子汁會讓免疫抑制劑「環孢素」的血中濃度升高,也有實驗發現柚子會改變部分藥物的吸收。至於柳橙和甜橙,雖然沒有強烈抑制 CYP3A4 的能力,但它們可能干擾另一種腸道轉運蛋白 OATP2B1,結果反而讓藥效「打折扣」,像是抗高血壓藥Aliskiren、抗氣喘藥Montelukast吸收變差。至於檸檬、萊姆、橘子,則通常影響較小,只有在大量飲用或特殊藥物情境下才可能造成問題。 換句話說,芸香科水果對藥物的干擾強度有等級之分:葡萄柚>柚子≈苦橙>柳橙>檸檬/萊姆/橘子 所以,雖然並非所有柑橘類都「一口就危險」,但對於正在服用心血管藥物、免疫抑制劑或降血脂藥物的患者,確實需要謹慎,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最保險的做法是:吃藥時配白開水,想要享受柑橘水果,則應與服藥時間錯開。 果汁與藥物的意外邂逅:從實驗室到醫學震撼 1989 年,加拿大藥理學家 David Bailey 與同事展開一項再普通不過的實驗。他們想探討酒精會如何影響 降壓藥 普心寧(felodipine) 的藥效。為了讓受試者喝藥時不察覺酒精,他們靈機一動,將酒精混入葡萄柚汁中。沒想到,真正引起驚訝的並不是酒精,而是葡萄柚汁本身。研究人員發現:即使不加酒精,單單一杯葡萄柚汁就能讓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飆升到遠超預期的數值。這個「不預期的結果」很快引起注意,並在 1991 年發表於醫學權威期刊 Lancet。一杯常見的早餐飲料,竟然能顯著改變藥物的療效,這個發現震動了醫學界,也揭開了「果汁與藥物交互作用」研究的序幕。後續研究陸續揭示,葡萄柚汁不僅影響降壓藥的作用,還會與一系列臨床常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這些藥物的共通點,是它們多半仰賴一種名為 CYP3A4 的酵素來代謝。CYP3A4 屬於細胞色素 P450 家族,是人體中「藥物代謝工廠」的核心角色,負責分解超過一半的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降血壓的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s)、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抗心律不整藥等。問題在於,葡萄柚汁中富含一類叫做 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 的天然化合物,例如 bergamottin 和 6’,7’-dihydroxybergamottin。這些分子會不可逆地抑制腸道與肝臟中的 CYP3A4,使得藥物無法被正常分解。更棘手的是,這種抑制作用不是即時恢復的,而是要等到身體重新合成新的 CYP3A4 酵素,大約需要 24 到 72 小時。因此,影響不僅是「當餐的那一杯果汁」,而可能持續一到三天,讓藥物濃度長時間處於危險的高峰。 參考資料: 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CMAJ)公布https://www.cmaj.ca/content/suppl/2012/11/26/cmaj.120951.DC1/grape-bailey-1-at.pdf 果汁不是萬能良伴:吃藥配果汁可能帶來的危險平常生病吃藥,很多人習慣拿手邊的飲料直接送藥,覺得果汁既健康又好入口。但你知道嗎?有些果汁會和藥物「打架」,不但讓藥效失靈,甚至會讓副作用變得更嚴重。這並不是少見的狀況,尤其在中秋節,大家吃柚子、喝果汁時,更要小心。葡萄柚外還有很多果汁都可能影響藥效,甚至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除了葡萄柚、柚子和苦橙也有類似成分,雖然程度較低,但同樣可能讓藥效失控。另一類要注意的是 蘋果汁和柳橙汁。它們不會放大藥效,而是會讓藥物進不去血液,導致藥效不足。例如抗過敏藥「非索非那定」或氣喘藥「孟魯司特」,如果和這些果汁一起吃,可能會變得效果不佳,過敏或氣喘反而控制不住。還有一些果汁會影響抗凝血藥「華法林」。像 蔓越莓汁,會讓抗凝血作用過強,增加出血風險;石榴汁也可能干擾,造成肝臟或出血問題。另外,市售的 鈣強化橙汁,若和抗生素(如環丙沙星)一起服用,會互相結合,讓抗生素失效。柳橙汁配「含鋁胃藥」則可能讓鋁吸收過多,對身體有害。                

閱讀內文
2025-09-18
十個用油的健康與迷思 : 從廚房到保健品

【好安藥師團隊 編輯整理】前言_一瓶油的百年故事在日常飲食中,油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讓菜餚飄香、食物酥脆,甚至成為餐桌上營養補充的一環。從台灣家庭餐桌上那瓶玻璃瓶裝的沙拉油,到歐洲地中海文化中象徵健康的橄欖油,再到現代藥局架上的魚油、亞麻仁油、藻油,油不僅是烹調的媒介,更是文化、健康與時代演進的縮影。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油逐漸被放大檢視:哪些油健康?哪些油會致病?為什麼有人說要避免所有種子油?又有人說喝南瓜籽油能生髮?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背後,有歷史的演變,也有科學的解答。 歷史與用油文化台灣特色「沙拉油」其實不是一種特定的油,而是精煉植物油的一種商品名稱。 名稱源自日文 サラダ油(Salad Oil),最早由日本製油業者在 1920–30 年代推廣,強調這種油經過脫色、脫臭、精製處理後,清澈無味,即使冷用做沙拉也不會有油腥味,因而得名。1950–70 年代,隨著大規模工業化與糧食援助計畫,大豆油、沙拉油開始取代傳統的豬油與花生油,進入家庭廚房,逐漸成為台灣在地「大桶裝精製大豆油或調和油」的代稱,這種油的特性在於加工精製後顏色清澈、味道清淡,無論炒菜或炸物都適用,與過去需精打細算使用豬油或榨取花生油的時代相比,象徵著經濟起飛後的「現代化廚房」。 大桶玻璃瓶裝的沙拉油,甚至成為許多人對那個年代的共同記憶。 油的文化有鮮明的地域差異西方地中海飲食:橄欖油是飲食核心,搭配大量蔬菜、豆類、魚類。橄欖油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酚類,被證實有助心血管健康,也使地中海飲食成為全球推崇的健康飲食模式。東方飲食:長期以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為主。飲食強調爆香、快炒,高溫油煙與油脂用量成為飲食特色。芝麻油在產婦坐月子文化中更是必需品。西方以橄欖油代表健康、自然,東方則以花生油與大豆油象徵香氣與家常。 而這些文化選擇,最終也反映在疾病型態上:西方因高動物脂肪攝取而心血管疾病盛行,東方則因高溫烹調與精製植物油過量使用。 從食用油到保健油的演化進入 20 世紀後期,營養學研究揭開了油的另一面。油不再只是能量來源,而是健康與疾病的關鍵因子。魚油的發現:科學家研究愛斯基摩人的低心臟病發生率,發現其飲食中富含深海魚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EPA、DHA),由此展開植物油中的多元角色:亞麻仁油、紫蘇油、沙奇果油富含 ALA (α-亞麻酸),成為素食者補充 Omega-3 的重要來源。橄欖油中的多酚則因抗氧化與抗發炎特性受到重視。隨著永續與素食風潮,藻油提供純素 DHA,填補了素食者無法攝取魚油的空缺。 油與流行疾病的關聯心血管疾病:研究證實,過量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會升高 LDL,增加心臟病風險;相對地,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發炎與血脂。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與油脂代謝及慢性發炎有關,雖無「油能治癌」的證據,但均衡油脂攝取有助降低風險。最大宗的疾病-代謝症候群:加工食品大量使用大豆油、棕櫚油,熱量高且 Omega-6 偏多,容易加劇肥胖與發炎。從廚房到藥局的油過去的油只是「炒菜工具」,如今已成為「健康投資」。廚房裡:橄欖油、苦茶油取代沙拉油,成為健康烹調首選。 藥局裡:魚油膠囊、南瓜籽油、藻油、亞麻仁油、沙奇果油成為日常補充品。 從「食材」到「保健食品」的跨界演化,我們該如何正確投資? 避免風險,真正促進健康。 過油不及,以訛傳訛的用油謬誤巧妙用油,才能有益健康在日常料理中,選對油的關鍵不只在於營養成分,還要考慮油的 耐熱性(煙點)。不同油脂在高溫下會分解,產生油煙與有害物質,因此依照耐熱性來選擇適合的烹調方式,才能同時兼顧健康與美味。 首先,高溫耐熱的油首推酪梨油與苦茶油。酪梨油的煙點可達 250°C 以上,是所有植物油中最高的之一,特別適合煎、炸等高溫料理,不僅穩定,還保留了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益。苦茶油則因含有高比例油酸與天然抗氧化物,煙點約 220°C,非常適閤中式快炒與燉煮,不僅健康,也符合東方料理習慣。 其次,中溫料理最適合使用橄欖油,特別是初榨橄欖油(EVOO)。它的煙點約 180–210°C,適合低溫快炒或溫熱料理。橄欖油中的多酚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發炎、保護心血管,因此成為地中海飲食的核心油品。不過,若要進行長時間高溫油炸,就不建議使用橄欖油,以免營養流失。 再來,低溫冷用的油包括南瓜籽油、亞麻仁油與沙奇果油。這些油富含 Omega-3 或植物固醇,但煙點較低(160°C 以下),遇高溫容易氧化,產生異味甚至有害物質。最適合的用法是冷拌沙拉、直接生飲,或在料理完成後淋上,藉此保留活性成分。例如亞麻仁油與沙奇果油提供優質植物性 Omega-3,是素食者的好選擇;南瓜籽油則富含鋅與植物固醇,有助於頭皮與攝護腺健康。最後,純保健用途則包括魚油與藻油。這兩者並不適合烹調,而是以膠囊或液態補充品為主。魚油提供 EPA 與 DHA,能降低血脂、減緩發炎;藻油則是植物來源的 DHA,適合純素飲食者,對腦部與眼睛保健有幫助。

閱讀內文
2025-09-16
【OK藥師藥局X衛肯生醫|攜手打造社區健康新動能】

【好安藥師團隊 編輯整理】台北市中山區是人口密集、生活步調快速的都會核心,聚集了許多上班族、學生與長期居住的在地居民。中山區的藥局密度相當高,除了滿足民眾日常的處方調劑需求,也扮演著社區第一線健康諮詢的重要角色。OK藥師藥局 | 以專業與溫度守護居民健康在眾多藥局中,位於興安街的 OK藥師藥局在呂發財呂藥師的帶領下,特別受到當地居民的信賴。自 2015 年成立以來,OK藥師藥局秉持著「專業用藥諮詢、慢性病照護」的核心理念,服務中山區居民。還記得第一次走到興安街,遠遠就被「OK」兩個字所吸引,明亮的藥局擺設,用心的門前擺放,明亮的櫃位位陳列、細心專業的「OK藥師團隊」是當地社區民眾用藥、健康諮詢的首選。店內不僅提供處方藥調劑,還有保健食品、醫療器材、婦嬰用品與藥妝商品,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補給站。呂藥師人非常客氣,待人和善,對民眾的問題總是細心回覆,也願意分享經驗提攜後進,對於我們衛肯製藥更是充滿肯定,在這樣的合作默契下,促成9月13號的課程分享。視力保健課程 | 熱烈展開 課程當日衛肯生醫團隊、研發顧問鄒尚勳博士與藥局同仁分享視力保健衛教等課程。這場訓練不僅是單純的產品介紹,更是雙方交流專業與經驗的契機。現場氣氛和樂融融,互動熱烈,藥師與門市同仁踴躍回應,從產品成分、劑量建議,到如何與顧客溝通保健概念,都展現出高度的參與感,一問一答之間,激發出許多想法與火花。一小時的課程在大家的笑容中,很快就結束,呂藥師特別用心的準備「榮譽顧問」的獎狀致贈與鄒博士,還貼心準備大大小小的點心給我們帶回去,實在感謝。OK的微笑、OK的安心、OK的熱情是我們這次活動滿滿的美好回憶。共同願景與目標好的產品,需要搭配正確的知識與專業的建議,才能真正守護民眾的健康。「藥局不單只是藥事服務而已,更重要是成為民眾值得依靠的健康顧問。透過不斷精進學習,一線藥局同仁與藥廠研發更能持續聚焦、開展適切的服務、研發優質OK的產品,提升民眾健康為目標」。OK藥師藥局同樣秉持著「專業、貼心、值得信賴」的理念服務每一位顧客,雙方在這次課程分享中建立了更深的默契,也為未來更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未來,衛肯生醫將持續提供更多教育資源,與第一線藥局同仁共同提升專業能力,攜手規劃社區健康講座、內部教育課程,期望從「藥局開始,守護每一個家庭健康」落實到更多社區。我們相信,從這次合作出發,OK藥師藥局將成為中山區居民眼中,結合專業與溫度的健康堡壘。

閱讀內文